大家好,我是你们的服务器老司机(兼业余相声演员)!今天咱们来聊点"有味道"的话题——服务器上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磁盘符号。当你敲个`lsblk`命令,蹦出来一堆`sda`、`nvme0n1p3`的时候,是不是感觉像在解摩斯密码?别慌,今天我就用"火锅配菜法"给你讲明白!(毕竟在重庆人眼里,万物皆可涮火锅~)
- 专业解释:Linux系统用`sdX`(X=a,b,c...)表示SCSI/SATA设备,就像给硬盘发身份证。
- 幽默举例:想象你在火锅店点菜:"老板来份sda(肥牛)、sdb(毛肚)!" 但老板突然上了个`sdc`——完蛋,这是隔壁桌点的黄喉!(*注:系统按检测顺序分配字母,热插拔可能导致顺序变化*)
- `sda1`、`sda2`就像鸳鸯锅的清汤/红汤分区:
- 主分区(1-4):火锅必点的四大天王(毛肚、鸭肠、牛肉、虾滑)
- 扩展分区(5+):后来加的单品菜(比如突然想吃的脑花)
*真实翻车案例*:某程序员把数据库装在`sda5`,结果发现这是Windows的恢复分区…直接表演了"数据下锅即化"魔术 🤡
- 专业解析:
- `nvme0`:第一个NVMe控制器(相当于火锅店的中央厨房)
- `n1`:该控制器下的第一个Namespace(厨房里的主灶台)
- `p1`:分区编号(灶台上的第一口锅)
- 灵魂比喻:
```bash
nvme0n1p1 = 海底捞第0号分店 → 第1个厨师 → 用的第1口锅
```
(别问为什么从0开始数,程序员的老传统了)
因为传统SCSI协议就像用自行车送外卖,而NVMe是无人机空投——根本不是一个次元的快递员!(*注:NVMe走PCIe通道,跳过SCSI协议栈*)
当多个磁盘组成RAID后:
- `md126` = 把肥牛(sda)、毛肚(sdb)、鸭血(sdc)倒进同一个锅里煮
- 危险操作:误删`mdadm.conf`相当于撤走了火锅的电磁炉…等着吃冷锅吧!
/dev/sdd → PV → VG → LV → /dev/mapper/vg-data
这过程堪比:
生肉 → 切块 → 装盘 → 涮煮 → 蘸料碗
*血泪教训*:某运维误删LV,结果发现备份在另一个LV里…堪称年度《自己坑自己》大戏🎭
| 符号 | 硬盘类型 | 相当于火锅里的 |
||-|-|
| `sdX` | SATA/SCSI机械盘 | 经典牛油锅底 |
| `nvmeXnY` | NVMe SSD | 分子料理泡沫锅 |
| `hdX` | IDE古董盘(已淘汰) | 煤球炉子老火锅 |
sudo smartctl -i /dev/sda
lsblk -d -o NAME,ROTA
sudo nvme smart-log /dev/nvme0
- 🚨案例1:把`sdb`当数据盘格式化…其实是老板藏在机房的比特币钱包备份
- 🚨案例2:给NVMe盘做RAID0,结果发现是QLC颗粒——堪比用纸巾当锅底煮火锅
- 🚨案例3:在云服务器里狂找`sda`…其实人家底层是虚拟化存储(相当于问外卖员火锅炉子型号)
****:磁盘符号就像火锅食材标签——
- `sda1`是明确标注的肥牛卷
- `nvme0n1p3`是米其林餐厅的分子料理编号
记住黄金法则:手贱操作前先lsblk! (否则可能把系统盘当配菜涮了😱)
下次看到服务器磁盘符号,是不是感觉亲切多了?我是谁?我就是那个在机房偷偷用服务器挖矿…啊不是,认真做测评的老司机!下期预告:《RAID配置之——我和我的怨种硬盘们》🔥
TAG:服务器上的多块磁盘符号,服务器的磁盘管理在哪,服务器上的多块磁盘符号怎么看,服务器多块硬盘,服务器磁盘空间满了该如何处理
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台湾vps云服务器邮件,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日常沟通的重要工具。然而,传统的邮件服务在安全性、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为台湾vps云服务器邮件了满足用户对高效、安全、稳定的邮件服务的需求,台湾VPS云服务器邮件服务应运而生。本文将对台湾VPS云服务器邮件服务进行详细介绍,分析其优势和应用案例,并为用户提供如何选择合适的台湾VPS云服务器邮件服务的参考建议。
工作时间:8:00-18:00
电子邮件
1968656499@qq.com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